曾经在几个场合,当谈及华、印小学的危机时,我都表示它们当前的处境是最令人担心的。我认为数理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这一关抵挡不住,华、印小学实际上几经沦陷。它们极可能重蹈新加坡各源流学校的覆辙,败在英语的手上。
国小在数理改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后,在今年四月尾首相阿都拉又宣布从明年开始,国小增设华文及泰米尔文科目,以加强国小,使它成为(各族)人民选择的主要学校。这项新措施,对华、印小学的影响如何,必然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正如马交甲首席部长莫哈默鲁斯淡所指出的,有关措施不但为国小的马来学生,提供学习华文和泰米尔文的机会,非马来学生的家长们也再没有藉口不送他们的子女到国小来就读了。根据这样的逻辑,有关当局若在适当的时候宣布,华、印小学的存在已经没有这种必要,也就不会令人太过惊异了。
正因为这样,当董总主席郭全强先生,被马来前锋报记者要求评论政府的这项新措施时,在表示这是一项好措施时,也有所保留地希望这项措施,不会试图在将来剥夺家长选择华、印小学的机会。
他也指出他相信多数的华族家长,还是会选择华小,因为六年的华文教育对孩子们民族特征的形成是重要的基础。他明确地指出了在国小选修一科华文和在华小接受六年华文教育的不同。
前锋报听出老郭的“弦外之音”,很不高兴,就在4月27日该报头版大字标题写道:董教总不具信心(Dong Jiao Zong tidak yakin)。隔 天巫青团就借题发挥。该报仍旧在头版以小头条标明:巫青要求政府不要理睬董教总(Pemuda UMNO minta kerajaan jangan layan Dong Jiao Zong),态度十分不友善。
事实上,我国前首相马哈迪医生在前几年曾经表明,我国已经放弃了同化政策。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承认各族人民有权可以保存他们的民族特征是最重要的一条。毫无疑问,各族母语教育在保存各自的民族特征的意义是无可否认的。老郭所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得到友族的谅解呢?
当局不是时常指出,我国现行教育法令已经确保华、印小学的存在吗?郭主席若还是有所担心,巫统或巫青团应该做的,不是解除他的疑虑吗?
令人遗憾的是,巫青团副团长凯里不但不试图解除郭主席的疑虑,反而傲慢地要求政府不要理睬董教总,指他们时常“胡言乱语”(cepatmelatah)。而且还强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由小学开始,通过作为各族学童就学的国小,塑造我国多元民族的社会,使它具有马来西亚的特征。”
巫青的上述表态,不正好说明郭主席的疑虑并不是多余的,也绝不是什么“胡言乱语”,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凯里的上述表态,不是间接地指责华、印小学的存在,是妨碍了马来西亚特征的塑造么?
这种言论,其实就是对华、印小学的歧视和否定。我们怎么可能在别人的歧视下,全心全意去支持一项意图否定和取代母语教育源流的措施呢?
在国小增设华文及泰米尔文科目,如果单纯是为各族学生提供学习上述两种语文的机会,显然是一项值得支持的开明政策。可惜巫青团的上述立场,已经使一项可能是开明的政策,蒙上了阴影。这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多元就是我国的特征。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多元的统一”(unity in diversity),而不是通过变相的同化政策把多元同一化。我们更不应以塑造所谓的“马来西亚特征”为藉口,歧视和否定母语教育对民族教育的意义。
多元母语教育的存在,对我国这个多元民族国家来说是很自然和正常的,这就是马来西亚的特征。马来民族的特征向来最受重视,而且在宪法上还加以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民族也有保存其民族特征的意愿,并视它与民族的尊严有关,这不是极其自然的事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其他民族,多一点同理心,多一点谅解,看来是完全必要的!(10/6/200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