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让数据说话吧

经过三年的实行,数理英化政策已经受到各族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由董教总主催,各族团体协办,超过600个文教团体约3000名代表出席的反对数理英化政策大会;以及由100个马来文教团体和企业界约1000名代表出席的民族权益大会。上述两项大会都通过议决案,要求政府恢复以各族母语教授数理科目。

然而,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并不是从教育的利益出发,开明地面对和解决有关问题,而是“胸有成竹”地要求大家等待2005年12月22日公布的初中评估考试(PMR)成绩。有关成绩一公布,教育部长就迫不及待地宣称:初中评估考试的良好成绩已经证明数理英化政策有损学生学习成绩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教育部长在有关考试成绩发榜前,就对它“有所期待”;一发榜后,就妄顾事实和常识地利用它来为错误的教育政策辩护。这种作法令人感到纳闷:这次考试是否已经被有心人在事先“做了手脚”,藉以达到为错误政策辩护的“政治”目的。

熟悉评分作业的人都会知道,教育部的“技术官僚”,是完全有办法可以“操纵”考试的成绩,包括A、B、C、D及E各等级所占的比率。而且除非不同年度考试的出题范围、试题的难易、出题和作答的语文、批改考卷的标准、评分的标准等都是完全一致的,否则根本就无从比较。

这次公布的几个数据,本来很能说明问题。但由于抱有成见,教育部长竟视而不见,诚为可惜。第一个数据是英文与马来文不及格的考生百分比--英文不及格的考生高达26.2%,而马来文不及格者则只有7.7%。换句话说,超过4分之1的考生英文是完全不行的!他们连英文都学不好,更谈不上以英文来学数理了。

这次考试是以英文和马来文双语出题,学生可以选择英文或马来文作答。尽管以英文作为教学媒介已经实行了3年,但选择以英文作答的,数学只占27%,而科学也只占33%。如果这次考试只以英文出题和作答,你说成绩会是一样的吗?

事实证明,约70%的考生,不但不能以英文作答,也同样无法用马来文作答。他们只能用英文掺杂马来文的“罗惹式”语文来作答。在这种惨不忍睹的语文困境下,可怜的考生却考出比往年“更佳”的“成绩”来,你敢相信这是事实吗!

教育不是变戏法。用学生不熟悉的语文作为教学媒介,必然产生语文障碍,其结果必然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母语就如一把锋利的刀,不熟悉的外语则有如一把钝刀。只有天下最愚蠢的人才会相信,而且还要别人也相信,用钝刀切割东西,结果比锋利的刀还要好用!

强不知以为知,或者企图隐瞒真象,都是极其不智的。其实,董教总这几十年来,不论是以母语或非母语(英语或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实践经验都是十分丰富的。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乡区的华文独中就是因为数理采用英文或马来文课本,而搞到成绩低落,学生人数不断下降,有的甚至面临倒闭的命运。结果多间乡区的小型独中都是在走回董教总所坚持的母语教育路线之后,才起死回生。

一些城市的大型独中,固然也有理科班用英文课本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并不等于它无需付出学术成绩的一些代价,及对英语能力偏弱学生所造成的学习障碍,甚至最终成为牺牲品。

来自华、印小学源流的国中学生,长期由于面对语文转换所付出的不必要的牺牲,其实是十分惨痛的经验。一般而言,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初中评估考试时就被淘汰;到了教育文凭考试时,又有另一半考生将被淘汰。换句话说,只有约25%来自华、印小学源流的学生,能够在语文转换之后,在国中完成中学教育!和母语教育比较起来,它自然是严重的偏低。可是,教育部曾经关心过这个问题吗?

以上所说的,都是初中数理英化或转换成非母语媒介,对学生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可是,尊贵的教育部长,却企图以一次至少是“不正常”的考试成绩,来说明初中数理英化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声称已经取得“更佳”的成绩,这是何其荒唐和不负责任呀!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还企图以这“不正常”的初中评估考试的所谓“更佳”成绩,来说明小学数理英化政策也不成问题。事实上,联合国的教育专家们早已断言,学童的母语教育应该延续到教育的愈高阶段愈好,而愈早转换教学媒介对学童的影响愈不利。这论断也早已为我国的教育实践的正、反经验(包括独中和国中)所一再证实。

在国内外这么多的正、反实践经验面前,为什么国阵还是要顽固地坚持错误的数理英化政策、一意孤行呢?(30/12/200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