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全国大选的跫音越来越近的时候, 董教总的动向都会倍受关注, 因为董教总对华社的影响力,毕竟是任何方面(特别是政党)所不能加以忽视的。这也许就是星洲日报2007年2月26日以头版头条大事报导对董总前主席郭全强先生的专访及随后一系列跟进炒作的原因。
在这关键时刻,重温一下董教总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选前的重要决策,相信对我们理解董教总当前的处境和可能存在的“隐议程”是有好处的。无可否认,不论是在1982年第6届大选,郭洙镇、许子根等华教“8壮士”加盟民政党,希望从国阵内部寻求突破;还是在1990年第8届大选时,前董总主席林晃升先生等人领导27名华教人士参加民主行动党,以“壮大反对党,促成两线制”;都在当时掀起过政坛巨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局的发展。
发生在1999年第10届大选的华团“诉求事件”,更引起首相马哈迪医生“秋后算账”,把华团领导人比喻为共产党和回教极端派,指他们在大选前对国阵进行“讹诈”,迫使它支持华团的“诉求”,因此恫言要以内安法令对付以董总主席敦全强先生为首的华团领导人。巫青团在民政党领袖的配合下更进一步向诉求工委会施压,令它搁置所谓抵触“马来人特权”的各有关条文。
到了2004年的第11届大选前夕,以郭全强和王超群为首的董教总领导人由于本身的局限和立场,在高压下已经无法坚守阵地,遂宣布董教总将基于“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的既定政策,在该届大选中,保持“中立”。在“诉求”被无理打压,母语教育处于变质危机,多元政治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宣布所谓“中立”,实际上就是等于放弃积极的抗争。
用郭全强本身的话,就是采用所谓“友好协商的领导方式”,与“主张硬一点” (郭氏用辞)的人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具体的做法就是向马华及它控制下的华团靠拢,美其名曰改善与各党团的关系。
其明显的结果有二。首先,是董教总变相地放弃了它长期在华教和民权运动中,所扮演的中流砥柱的角色和相应享有的领导地位和威信,逐渐被马华和亲政府的华团所包围、边缘化甚至可能最终被取代。
其次,是“主张硬一点”的人,包括林晃升时代的资深领导人刘锡通律师、新纪元学院院长柯嘉逊博士及董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等人都逐渐被疏远和排斥。叶新田接棒后,郭氏虽然在上述专访中声称他至今还未看出叶氏的斗争方式,但认为他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看来郭氏至今仍旧把叶氏当作“协商派”的同路人来看待的,至少在处理莫泰熙的去留问题上,他们两人都是坚持莫泰熙非离开董总不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全强在专访中,突然间提出董教总应该采取主动与巫统和马来人沟通,让巫统和马来人进一步了解董教总,同时也让这个华教组织本身去了解巫统的看法和立场,以达致消除双方的鸿沟和误解;而且还要求马华,鼓励首相接见董教总领导人。就如在上一届大选时,他宣布董教总“中立”一样,其动机可能并不简单!
首先,自从新首相阿都拉和新教育部长希山慕丁上台以来,董教总就一直“主动”地要求会见他们,可是就是得不到“浩荡皇恩”的“恩泽”,只好“痴痴”地等。现在,郭全强提出“董教总应主动接触巫统”(见2月26日星洲日报大标题),好像在这之前,董教总是不愿意接触巫统和马来人的,这根本是本未倒置的说法。
而且董教总要求会见和解决问题的明明是国阵的首相和教育部长,为什么搞出一个主动接触巫统和马来人的建议?郭全强建议主动接触巫统的理由说是为了消除“误解”,连叶新田都不敢认同。巫统/国阵的单元国家教育政策,在最近公布的《教育发展大蓝图》中列的清清楚楚,还有什么“误解”可言呢?
郭全强在高压下,老早已经放弃了抗争的立场,从赞同搁置一些诉求条文到宣布董教总在上届大选“中立”,节节败退。现在又届大选前夕,郭氏又提出什么董教总应主动接触巫统和马来人,而且立即引起主流传媒的炒作和马华及亲马华的华团的一致赞赏,希山慕丁也讲了4大版的“好话”,打开双手,准备拥抱董教总。郭全强的建议,如果处理的不好,在客观上只能把董教总进一步推向国阵的怀抱!
董总主席叶新田盼望政府调整政策,这才是本质的问题。但不能只是“盼望”,必须继续“抗争”,而大选正是公民团体以民主方式,提出要求和抗争的最好时机。根据《独立中心》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有60%的华族选民在被调查时表示,在来届大选时将投票给反对党。在这样的局面下,首相和教育部长还能傲慢地不接见董教总的代表吗?
看来董教总目前迫切要做的,不是忙着做“诚意”的表态(之前没有诚意吗?),希望教育部长和首相接见,消除什么“误解”;而是要明确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从教育法令和政策的层面,要求政府必须确保各母语教育源流的生存和发展不受任何威胁和限制,在拨款、建校、师资和设备等各方面平等对待各源流学校,及废除数理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和宏愿学校等。
如果条件允许,应考虑召开华教大会和各族母语教育大会,通过具体的议决,要求朝野各政党给予支持。为了防止再度发生“言而无信”与“秋后算账”的事件,可要求各有关政党,把大会的要求列入竞选宣言内,以示支持的诚意。若不支持,就必须准备在选举中付出代价。这就是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和选举的意义,朝野各政党必须尊重公民社会游说和选择支持对象的权利,任何形式的“秋后算账”和“政治打压”,都是不民主和非法的,有关政权必须因此而付出代价。(5/3/2007)
Tuesday, March 0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